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建立合法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利和总量控制目标,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一样买入和卖出来进行排放控制。它能够发挥市场机制对环境容量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调动企业控制排放的积极性,灵活地调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使社会整体治理成本趋向最低化。
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全国碳市场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1.79亿吨,累计成交额为76.61亿元。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2021年12月31日收盘价为54.22元/吨,较2021年7月16日首日开盘价上涨13%,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实现碳中和这一愿景的过程中,碳交易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一方面,碳交易是利用市场化手段,助推以电力为代表的高排放行业低成本实现能源转型、减少碳排放的制度工具;另一方面,碳交易可以算是碳中和这一宏伟事业达成的“最后一公里”,从某一企业或者个人的角度来看,通过碳交易平台购买碳配额或林业碳汇指标,是其在完成减排工作后最终实现“净零排放”的必要手段。
2021年2月1日,生态环境部正式施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2021年3月29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2021年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出台关于公开征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意见的通知。碳排放配额分配包括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两种方式,初期以免费分配为主,根据国家要求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扩大有偿分配比例。2021年5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和《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意在进一步规范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活动,保护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参与方合法权益。2021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2021年允许企业使用CCER抵消≤5%的排放量。
第一章 碳交易相关概念及市场构成分析
1.1 碳交易定义及分类
1.1.1 碳交易相关定义
1.1.2 碳交易市场分类
1.2 碳交易市场构成
1.2.1 碳交易市场主体
1.2.2 碳交易市场结构
1.2.3 碳交易市场价格
第二章 2020-2022 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分析
2.1 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综述
2.1.1 全球碳排放情况
2.1.2 国际碳市场历史
2.1.3 碳交易市场分布
2.1.4 碳市场关键指标
2.1.5 碳市场稳定机制
2.2 2020-2022 年全球碳交易市场运行状况
2.2.1 碳交易市场回顾
2.2.2 碳交易市场价值
2.2.3 碳交易市场建设
2.2.4 碳交易市场进展
2.2.5 碳市场价格走势
2.2.6 碳市场拍卖收入
2.3 欧盟碳交易市场发展分析
2.3.1 碳排放情况分析
2.3.2 碳交易市场概况
2.3.3 碳交易市场体系
2.4 全球其他碳交易市场发展分析
2.4.1 韩国碳交易市场
2.4.2 日本碳交易市场
2.4.3 新西兰碳交易市场
2.5 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展望
2.5.1 全球碳交易市场前景展望
2.5.2 全球碳交易市场经验借鉴
第三章 2020-2022 年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3.1 宏观经济环境
3.1.1 宏观经济概况
3.1.2 对外经济分析
3.1.3 工业经济运行
3.1.4 固定资产投资
3.1.5 经济转型升级
3.2 政策环境
3.2.1 政策发展历程
3.2.2 政策发展意义
3.2.3 政策体系建设
3.2.4 重点政策解读
3.2.5 政策趋势分析
3.3 社会环境
3.3.1 中国碳排放情况
3.3.2 节能减排形势
3.3.3 能源消费状况
3.3.4 低碳经济发展
3.4 技术环境
3.4.1 绿色技术推广目录
3.4.2 低碳技术发展概况
3.4.3 技术进步推动低碳发展
3.4.4 低碳技术发展制约因素
3.4.5 低碳技术发展建议
3.4.6 低碳技术发展方向
第四章 2020-2022 年中国碳交易市场总体分析
4.1 2020-2022 年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发展现状
4.1.1 市场分布状况
4.1.2 市场成交规模
4.1.3 市场成交价格
4.1.4 市场活跃程度
4.1.5 市场履约情况
4.2 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分析
4.2.1 市场建设历程
4.2.2 市场体系建设
4.2.3 市场建设进展
4.2.4 市场覆盖范围
4.2.5 配额交易情况
4.2.6 市场履约情况
4.2.7 市场成交价格
4.2.8 市场交易方式
4.2.9 市场发展热点
4.3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问题分析
4.3.1 配额发放标准有待更新
4.3.2 控排企业碳交易能力不足
4.3.3 碳市场主体和交易品种单一
4.3.4 CCER 相关政策仍未明朗
4.3.5 全国碳市场信息不透明
4.3.6 未履约控排企业违法成本低
4.5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探析
4.5.1 强化碳市场的法律保障
4.5.2 强化碳排放信息核查和披露
4.5.3 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4.5.4 增加全国碳市场交易和金融产品
第五章 2020-2022 年中国碳交易价格机制分析
5.1 碳交易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5.1.1 政府定价机制
5.1.2 市场定价机制
5.1.3 混合定价机制
5.1.4 机制改革方向
5.2 碳交易定价制度及发展现状
5.2.1 碳交易定价系统
5.2.2 碳交易定价制度
5.2.3 碳定价发展历程
5.2.4 碳定价发展现状
5.2.5 全球碳定价走势
5.3 碳交易价格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5.3.1 碳价影响因素
5.3.2 影响程度衡量
5.4 碳交易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5.4.1 存在问题分析
5.4.2 发展政策建议
第六章 碳交易下航空物流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6.1 航空物流行业发展综况
6.1.1 航空物流工业发展历程
6.1.2 航空物流企业运行状况
6.1.3 航空物流行业标准体系
6.1.4 航空物流行业技术进展
6.1.5 航空物流绿色发展水平
6.2 碳市场航空物流行业配额分配制度发展阶段
6.2.1 探索期的碳配额分配
6.2.2 设计期的碳配额分配
6.2.3 实践期的碳配额分配
6.2.4 配额分配方案的建议
6.3 碳交易背景下航空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6.3.1 航空物流行业碳排放情况
6.3.2 碳交易与航空物流行业的关系
6.3.3 航空物流行业碳交易市场建设进展
6.3.4 大型航空物流集团参与碳交易分析
6.3.5 碳市场发展对航空物流行业的影响
6.4 航空物流碳排放核算与监测体系升级路径
6.5 国外碳市场与航空物流市场耦合经验借鉴
6.5.1 欧洲碳市场与航空物流市场耦合背景
6.5.2 欧洲碳市场与航空物流市场耦合现状
6.5.3 欧洲碳市场与航空物流市场耦合经验
6.6 碳交易背景下航空物流行业发展前景
6.6.1 航空物流行业参与碳交易的机遇
6.6.2 航空物流企业参与碳交易的挑战
6.6.3 航空物流行业碳交易市场发展前景
第七章 碳中和下中国航空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7.1 我国航空物流绿色低碳转型现状
7.2 中国航空物流行业碳中和战略布局
7.2.1 我国航空物流市场发展地位及特点
7.2.2 煤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定位
7.2.3 碳中和下我国航空物流产业发展举措
7.2.5 碳中和下停止新建境外航空物流项目
7.2.6 碳中和下我国航空物流行业发展挑战
7.2.7 碳中和下我国航空物流产业发展路径
7.2.8 碳中和下我国航空物流行业发展预测
7.3 “双碳”目标下航空物流灵活性改造误区及改进措施
7.4 低碳背景下航空物流转型技术方案分析
7.5 “双碳”目标下我国航空物流企业发展建议
7.5.1 碳中和下航空物流企业面临的困境
7.5.2 “双碳”目标下航空物流企业经营策略
第八章 2020-2022 年中国碳交易市场投资分析
8.1 碳交易市场投资模式
8.1.1 直接投资现货市场
8.1.2 投资碳基金
8.1.3 自行设立碳基金
8.1.4 经营 CDM 项目咨询顾问公司
8.1.5 直接开发 CDM 项目
8.2 中国碳交易市场投资风险预警
8.2.1 政策风险
8.2.2 履约风险
8.2.3 交易风险
8.2.4 风险防范
8.3 中国碳交易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8.3.1 市场潜力分析
8.3.2 投资领域分析
8.3.3 企业投资建议
8.4 个人参与碳交易市场投资分析
8.4.1 投资机会分析
8.4.2 投资壁垒分析
8.4.3 投资风险分析
8.4.4 个人投资建议
第九章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9.1 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展望
9.1.1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机遇
9.1.2 碳交易市场建设基本目标
9.1.3 碳交易市场建设阶段目标
9.1.4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趋势
9.1.5 碳交易市场“十四五”发展展望
9.2 2022-2026年中国碳交易市场预测分析
9.2.1 2022-2026年中国碳交易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9.2.2 2022-2026 年中国八省市试点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预测
9.2.3 2022-2026 年中国八省市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额预测
NO:16ZX-886D